同 德 县 情 简 介
“同德”一词来源于民国29年(1935年)建县时的取名,意为“边民同服中央德化”。新中国成立后,同德含义解释为“同心同德”,象征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同德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东临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接兴海县以黄河为界,南隔黄河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望,北与贵南县接壤,全县辖2镇3乡(尕巴松多镇、唐谷镇、巴沟乡、河北乡、秀麻乡),总面积4652.8平方公里,地貌分为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和中部盆地三个类型,全县平均海拔3600米,有藏、汉、回、蒙、土、撒拉等10个民族,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8%,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县府所在地尕巴松多镇,距省会西宁市265公里,距州府共和县256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带,属大陆高原性气候。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2亿元,增长7.2%,全县常住人口62841人,户籍人口64284人。境内资源富集、山川壮丽、民风淳朴,是一个独具特色、净秀之地。
生态居首,大自然屏障立于核心。黄河作为境内第一大河流,自青海黄南州河南县龙塔沟入境,流经县域河北、秀麻、唐谷、巴沟4个乡镇,至居布隆曲河口出境,由东向西以半环状绕县境半周,流程208公里,流域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全县共有林地155.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为67.7%。同时,境内分布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238.1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26.6%。因处于黄河上游和“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被列为“中华水塔”的重点区域,生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悠久,资源类聚集物华天宝。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日文化,发源于同德县巴沟乡,特别是在宗日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双人抬物彩陶盆,被称为“国宝之冠”,是黄河上游乃至全国罕见的彩陶纹盆,是史前文化“漫天星斗”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文物精华。矿产资源丰富,县域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钨、金、银、铁、砷、铅、锌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金属、非金属矿种有16余种。水利条件资源丰沛,是黄河上游关键水源涵养区,水能理论蕴藏总量33.07万千瓦,在黄河干流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玛尔挡、茨哈、班多、阿让峡4座中大型水电站;在黄河支流已建成巴沟、戈迈、江群等11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330千瓦,年发电量5678.5万千瓦时。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蓁艽、羌活等天然药材134种,鹿、麝、狐狸、猞猁、雪豹、岩羊、棕熊等野生动物180多种,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文旅交融,新兴旅游业蓬勃发展。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互相交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全县旅游资源富集,集雪山、峡谷、冰川、草原、湿地、丹霞融为一体,是藏区名山、雪山草原、名寺古刹、民俗风情等多元景观和文化形态集中的净秀之地。宗日遗址、石藏丹霞、巴滩草原是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浓缩版、精华版、珍藏版。全国性“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同德“石藏丹霞”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实现“体育+”助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毡帽制作、传统酥油制作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德县兼具“大美青海”自然景观的多元特征和特色迥异的民族文化,旅游特色鲜明突出,是海内外游客理想的神态旅游之地。
区位特殊,涉藏基层宗教治理显著。同德县地处三州五县交界处,素有海南州“南大门”之称。全县共有宗教寺庙18座、宗教活动点2处,其中县域境内的石藏寺、赛力亥寺、香池寺三大宗教寺院以规模恢弘、历史悠久享誉藏区。全县紧紧围绕涉藏基层乡村宗教治理的难点问题,组织推动调查研究、实践创新、理论研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基层宗教治理“一核多元共治”新格局,切实解决了基层宗教治理难题,为涉藏地区基层宗教治理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资源禀赋,农牧区发展前景广阔。农牧结合是同德县的特点,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9.25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524万亩、牦牛藏羊为主的牲畜存栏91.75万头只,被誉为“中国良种牦牛之都”,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优势产业”优势明显。境内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平均日照时间超7h,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32.1h,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6228MJ/m2,光伏发电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同德120万千瓦清洁取暖电源配套项目一期5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