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巴松多镇“三坚持三转变”画好乡村振兴最大“同心圆”
今年以来,尕巴松多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州委、县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跟县委“1335”发展总体思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乡村兴旺、产业集聚、百姓富足”目标,按照“镇级抓面、村级抓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彰显特色”的原则,强化“赶超发展”的政治担当,铆足“跳起来摘桃子”的干事劲头,发扬“一抓到底”的优良作风,切实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示范引领,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以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样板为契机,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完科村聚焦产业兴旺,采取宜转则转、宜租则租、土地入股等方式有序整合耕地,购置配套农机设备,组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和高原青稞繁育基地。积极推广“油菜+多年生牧草、草籽(披碱草)”倒茬套种和饲草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模式,形成以“藏羊养殖+饲草+良种青稞”为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型”产业兴旺样板。科日干村以“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致富增收”为发展目标,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牦牛养殖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科技赋农,充分利用选种选配、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加快牦牛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推动牦牛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培育出的体现出“体型大、产肉多、肉质好、极耐粗饲、成活率高、抵抗力强、更适宜高寒气候”等特征,积极打造牦牛良种繁育“金字招牌”,同时以“党建+合作社+牧民+销售”的方式,与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益,实现资源优势快速变为经济优势,争做农牧民致富“金口袋”。现有同德牦牛526头,实施规模圈养326头,年初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出售牛犊90头,经济效益40万元。现有待产母牦牛127头,存活率达到95%以上。
坚持产业赋能,从“输血兜底”到“造血通脉”。坚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打通群众增收致富“筋脉”,激活群众致富“红细胞”,实现乡村振兴新活力。民生保障兜底线。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开展辖区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工作,2024年上半年“530”小额信贷83户;发放“雨露计划”补助共24.6万元,为脱贫户子女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全镇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241 人,发放金额14.3万元,享受生活补贴224人,发放金额 10.66万元;全镇共实施临时救助 57户178人,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 46.7万元。帮扶车间促通脉。充分发挥帮扶车间增收致富作用,深挖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潜力,大力推广“帮扶车间+就业”的模式,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人员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既能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又能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增收致富作用,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和村级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共有乡村振兴帮扶车间3家,共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就业人员26人,主要从事农产品及手工艺品加工,年收入相对可观。产业造血强赋能。坚持党建引领同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围绕“种-收-储”一体化,积极创建“优质饲草牧业强镇”,探索实行“七五”模式,奋力打造“种植示范基地、良种培育基地、草原风光基地”,着力推行“粮饲兼顾、生态循环、选育扩繁、绿色高效、产业兴旺”的草牧业发展尕巴模式,达到“以草养畜”与“舍饲圈养”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平衡、牧民增收“双受益”,走出一条“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牧民富在产业链”的新路子。
坚持多措联动,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特色兴农建支柱。坚持以产业振兴作为主抓手,推动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明确“党建+村集体+N”发展新思路,构建“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以基地示范带动种植户发展产业。2024年油菜种植总面积达1.06万亩,燕麦种植总面积达8.4万亩,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积极抓好北扎村宗日特种养殖场项目,通过林麝养殖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积极规划打造巴滩百万亩草原景区,不断推动“农牧+旅游”融合发展。2023年以来,全镇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以上,年收入总计约818.74万元,其中,完科、科日干、德什端、贡麻位列全州村集体经济收入50强。粮食安全夯根基。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树牢粮食安全观,全面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政策,以铁的手腕坚决打击非法侵占耕地的行为,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进一步调优种植业产业布局,持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以贡麻村、完科村、欧沟村为示范点,大力推行村级耕地“统种共富”模式,建设千亩青稞良种基地3个约6500亩,油菜分区分块百亩种植基地5个25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