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董卫教授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日遗址考察调研
3月24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习主持人董卫一行,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日遗址考察调研,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委人才办主任穆全青,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先巴才旦,县政府副县长才杰加及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主要负责人陪同考察。
董卫一行首先到巴沟乡团结村观看了宗日遗址考古发掘展板,仔细聆听了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对宗日遗址分布、发掘成果及后期规划等情况,并指出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文化瑰宝,要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科学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联系,促进有序管理和合理利用,全面开展学术研究,不断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以促进文物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和卡力岗村间的黄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
1982年,省文物考古所首次到团结村对该村兔儿滩遗址进行调查并试掘。在这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25件,其中陶壶8个、陶碗3个、陶罐14个。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为研究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1986年7月,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经过1994年至1996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其中包括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国宝之冠”的舞蹈纹盆及二人抬纹盆。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宗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7座、灰坑83个,灰沟5处,祭祀遗迹1处,房址1处,柱洞6处,壕沟1处,发掘出灶址1处,被命名为“宗日第一灶”。并出土较为丰富的陶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骨器、珠饰等遗物。
近期对宗日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丰富了宗日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宗日文化时期灶址的首次发现,为了解当时的居址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