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频道>同德要闻>详细内容

游牧在宗日之乡的星空与梦想之间

2023-12-11 11:15:06 点击:[] 字体:
图片

图片

同德县称之为宗日文化之乡,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宗日儿女豪迈的性格,积淀了同德人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为这广袤的净秀大地注入着不歇不枯的文化血脉和奋发铿锵的脉搏。

同德县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沉浸河北酥油制作之旅—河北乡非遗路线

沉浸体验毡帽文化之旅—唐谷镇非遗路线

沉浸“祖华”上身之旅——河北、秀麻乡非遗路线



探寻非遗 纵览秘境

图片



图片

宗日圣源  有仁有艺”——同德县非遗体验线路四日游遍及同德非遗精华,近年来,同德县致力于文化保护传承,开展黄河流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05项,中民间文学19项、传统美术1项,传统音乐6项,传统舞蹈3项,传统技艺8项,消费习俗19项,人生习俗10项,岁时节令11项,民间信仰4项,医药卫生9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5项。整理出具有同德地域特色的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收集各类非遗照片374张,音像资料6个,通过省级专家多次论证,整理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调查-同德卷》一本。在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的基础上,积极将藏式毡帽、酥油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名录,鹰笛、岭舞、接骨技艺、藏式木雕、同德刺绣、同德生揉皮袄制作技艺、藏族手工毡艺等七项申报为州级非遗名录同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杰才排、加环多杰、拉错卓玛等10人被评选为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多杰才排为省级传承人,其余9名为州级非遗传承人。完成同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制工作,通过非遗名录库编制、传承人申报和传习培训,非物质遗产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保护传承得到协调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线路行程

图片

第一天 河北乡

图片
图片

入住藏地牧民家

   像人类学家一样旅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浸入迷人的生活——

住进当地牧户,感受虔诚信仰中,恬静的生活

与当地人一起,在星空下篝火欢歌


图片



图片

酥油制作历史沿革

图片


   

     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高原上。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人们从狩猎首先知道了奶的作用,然后把奶加工成酥油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吐蕃人就知道用热酥油止血的方法。藏医学还认为酥油可调泽气色、增加热量,还可以防止皮肤干裂。

    酥油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从牛奶、羊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过滤净的鲜奶加温煮熟倒入打酥油的木桶里,使之略微发酵,若发酵差,可加些温水。打酥油时,两手握住木柄,用腰、手臂以至全身的力气压"敖科”下沉,触及桶底,旋转手中的木柄,任凭浮力又将其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千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这时,操作者要把酥油捞起,把黏在木桶壁面上的油点粘出,一并放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在凉水中用两手反复捏、揉,直至将酥油中的杂质除尽为止,然后将清洗干净的酥油装进皮质的口袋。

图片

你可以

踩着清晨5、6点的初阳

与牧民一同出发,放牧、挤奶、做感受制作酥油;

去河北林场,漫游、攀谈

来看我们的世界,感受我们的内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天唐谷镇

图片
图片

  体验传统手工艺的温度

传统手作人一样创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仅风景,更有文化的张力

触摸手工艺的匠心

打磨一款属于你的藏式传统手作品

图片
图片


传统手作人手把手教你亲制毡帽

在传统中,理解传统,再造传统

做一天心无旁骛的专注匠人

图片


图片

毡帽制作历史沿革

图片


       《藏区人文地理概论》中称“毡服应从古代就已经在藏区使用并盛行,从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吐蕃王朝时期就普遍使用起了毡服,此外新旧唐书中也记载着“赞布自己卸去毡服装,穿戴起丝织服',这一句也能得出当时吐蕃王臣服饰均以毡子和皮张为料”。因此当时出现毡服就必定有使用毡帽的习俗,因为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一书中的论述习俗之服饰文化部分时,就有“自愿穿皮鞋、藏式长靴、长统马靴,时至夏天头戴毡帽,冬季头戴锦缎帽,身着花边”的论证。不仅如此,在格萨尔史诗的画像中还能看到帯着红缨毡帽的男女人物形象,并且在格萨尔藏戏中珠姆王妃及岭国妇女的服饰中就有毡帽。据藏民族民间传说,毡帽是世间九尊之ー山神阿尼玛甲本惹和战神之王直亥三兄弟的冠冕,也有说毡帽是岭国王妃珠姆的俏装之物,其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毡帽在古代的藏区已经很盛行了。

  同德唐谷镇地区的毡帽和安多其它地区的毡帽在形制上基本相同,由帽檐、帽顶、帽架三个部分组成,其帽檐宽大,帽顶为尖,帽檐为黑布镶边,帽带也用黑布。其帽架是用红布遮蔽,寓意为红色能降厉鬼之患。毡帽里面用蓝布缝住,据传蓝布代表蓝天并且其功效是护眼。现在毡帽佩戴红缨的习俗很少见。有些地方也戴一种高顶毡帽,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毡帽,其帽顶比其他毡帽长。在同德大部分地区尤其在牧区,一到夏天戴毡帽的牧民很多。图片

第三天河北、秀麻乡



体验非遗上身

记者一样探访与聆听




图片
图片

探访这片土地的历史——

与简单的灵魂深度对话

在他人沉浸的人生中,

不妨穿一次有千年历史“祖华”

聆听并照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祖华历史沿革

图片


图片

“祖化”意为皮袄,又名:白板皮袄。多为藏族冬季服装,皮袄选用欧拉羊羊皮缝制而成。关于藏族皮祆的的形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最早记录文献是:《晋亭石寨山战国墓》中记:在新疆出的西汉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上及尸体上都穿着直条纹白毛皮革的服饰,并坦露一臂。经文物专家测定,这些古尸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此可见西部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身穿皮袄的历史。

    “祖化”的用途及其特点是:比其他藏袍更暖和,皮质柔韧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防潮,很适合高原气候和经常在外放牧“皮当被,地当床”的牧民生活,能够适应高原气候与游牧生活方式所需要,其保温、方便、舒适、实用

图片


朋友,

你用一双人类学家的眼发现了

当地的独特魅力

用你传统手作的技能再造了

当地的传统手工

现在,

是时候激发你天赋的想象与创造

勾勒一幅后现代的游牧生活图景

欢迎踏足宗日故里

探寻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