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文苑】借梦穿越五十年,再走当年同德路
借梦穿越五十年,再走当年同德路
赵志琦
今天,当我站在尕巴松多镇连接老城与新区的两座特大桥上,体验其雄伟壮观的气势以及对县城带来的便利快捷时;当我徜徉在南巴滩、克穆达、巴曲沟宽阔顺直的公路路面上,目睹风驰电掣的汽车从身边绝尘而去时,时光,以其魔幻的手法,瞬间将我穿越到五十年前同德县城街道和牧区的乡间小路上......
一、黄河半绕,同德成了公路交通的死角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同德,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境内公路路况比解放初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县内尚无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等级公路。公路触角有所延伸扩展,但深度广度非常有限,整个同德仍处于公路交通死角的状态。九曲黄河,以206公里的半环状,把同德的南部、西部包围起来,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自然天堑。居布日群山横亘在同德北部,西倾山余脉斜躺在同德以东,给当地人民的进出通行设置了重重障碍。历史上形成的拉加寺黄河渡口、石藏渡口、才乃亥渡口,只能用皮筏摆渡方式解决极少数人员和微量物品的来往流通问题,与整个社会需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从县城尕巴松多镇起始,经军马场、南巴滩、王加公社到黄沙头的(西)宁同(德)线,就成了同德县连接外界唯一一条重要公路。
从县城到巴沟公社、谷芒公社、唐干公社、河北公社、秀麻公社(不含与县城同居一体的巴水公社)机关驻地的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洪水动辄断道,冰雪时常阻路,全部属于未达标准的等外公路。各公社通往村社及牧业点的道路,依循并重合着传统的人畜往来通道,充其量称作便道或马车道。地理条件较好的部分村庄勉强能通汽车,地处高山大沟草原深处里的牧户,车辆则无法通达。运送物资,一凭人力肩扛手提,二倚牲畜驮运,三靠手扶拖拉机拉运。牧区群众出行往来,基本依赖骑马完成。
公路建设落后,导致交通不畅,物流壅滞,信息闭塞,严重阻碍了牧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雄踞海南、黄南、果洛三州交界的同德县,虽有据黄河之险、扼青南咽喉的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人文资源,却因偏远封闭,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彻底改善公路交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振兴创造先行条件,是粉碎“四人帮”后,同德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凝聚成大力发展偏远牧区公路交通的社会共识,并开始付诸于实际行动。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这个刚走出西安公路学院校门的“初生之犊”,扮演了当时全县唯一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积极投身到了同德县公路建设领域,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德公路建设的点点滴滴。
二、养护整修,全力保障(西)宁同(德)线晴雨通车
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公路交通管理模式,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决定的。七十年代,同德县没有独立主管交通、公路的政府机构,相关业务归口于同德县计划科。
县计划科干事马世雄,是那个时期分管公路建设的具体负责人。这位转业军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光明磊落的胸襟、吃苦耐劳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能与这样的师兄“同朝为臣”,并肩战斗,我感到心里非常踏实。
工交局所属公路养护队,坐落在县城街道西端北部的一处院落内。五间瓦房,一孔窑洞,两辆手扶拖拉机,是养护队的基本资产。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辆常州产手扶拖拉机,是同德县最早引进的一号、二号机,既是向道班运送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运输车辆,又是管理人员、养护工人往来的交通工具。
养护队由来自山东、河南、甘肃、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二十多名民工组成,承担着宁同线县城至黄沙头63公里沙石公路的养护任务。养护队下设农四队、马场东、五一桥、王加公社、黄沙头五个道班。有些道班房是黄土筑墙,草泥屋面;有些道班房就地挖坑,搭建简易顶盖。条件十分简陋,生活非常艰苦。
养护队没有专门的工程机械,全靠人力完成所有工作。铁锨、洋镐、架子车,是每一个道班的标配。由于路面上松散的砂砾石在车轮的旋转刨动下容易形成一道道等距离棱坎,俗称搓板路,所以,养护的主要内容是从公路两旁的沙坑里挖出砂砾土,用人力车拉运至公路路面,再由人工摊铺至路面坑槽内,同时用铁锨将“搓板”铲平,让路面保持基本平整。
这种原始的养路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好路率保持时间短。那个年代,不是没有先进的养护方法,也不乏高效率的养护机械,说道底,还是缺钱。就是那些住地窝子,吃清水面,用煤油灯照明,用牛粪羊粪烧水取暖的临时工,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用技术含量低体力投入多的养护方式保障着同德干线公路的畅通。
后来,县工交局筹措经费,从贵南县农牧机械厂定做了一台刮路机,由铁牛55型拖拉机牵引,一星期作业一次,养护效率和养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8年下半年,工业交通业务从县计划科划分出来,成立了同德县工交科,王廷奎任科长。1984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同德县工交科更名同德县工业交通局,余彭任局长。当年的工交局,既履行行政职能,又担负着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职责;工程技术人员既是公务员,又是工程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
三、新修改建,县城街巷交通初步变模样
地处尕巴松多的同德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员往来、物资流动最为密集的地方,自然要求有较高通达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做支撑。然而,公路投入有限,历史欠账较多,县城的整体交通状况乏善可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要求的不断提高,仅有一条沙土街道的县城显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当时没有设立城建机构的情况下,改善提升尕巴松多镇交通基础设施的重担,就落在了县工交局公路建设者的肩上。
在保证宁同线县城至黄沙头段道路畅通的前提下,根据有限的建设资金,在县城先后实施了以下四个较大项目:
第一、兴建北环路。利用团结村整体搬迁到兔儿滩的机会,抢先在该村腾出的地块上圈定了公路占用范围,新建了县防疫站至县农机管理站之间的街道,即西段北环路。
第二、打通南环线。将县粮油公司车库至县食品加工厂路段进行改建提升,同时打通县食品加工厂经河滩到林业站苗圃(长平公园)再到农机修造厂门口的道路,让该线与主街道形成道路闭合圈。
第三、西道改东线。将同德军马场(青海牧草良种繁殖场)至县城路段,由原先的西向进县改为东向进县。也就是说,从巴水公社瓜什则村南经新村到县城的路,改为从贡麻沟下行经草工队到县城。改线的考量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线较老线缩短里程约两公里;二是减少车辆在主街道行驶频率,降低不安全因素,因为同德县汽车队,同德县商业车队,同德县客运站等有车单位都在县城东部。
第四、铺设柏油路。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传导到公路建设上,便是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在这种利好的形势下,把县城主街道建设成沥青路面,满足居民出行需要,条件基本具备。可是,对于我这个只在学校教科书上学过,而尚未在实践中接触过沥青路面建设的人来主导这个项目,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实事求是地说,我是抱着书本边干边看书边查资料边实践完成这项工程的。
县城油路东起县石煤公司,西至公路养护队,共计1.6公里18000平方米。包括街道拓宽,路基处理,排水设施,人行道和部分围墙建设,总共投资24.5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5万元。如果把今天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单位造价同当年十几万元的单位造价相比,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24.5万元可是一笔巨款。由此可以大致看出当年国家对公路的投入情况。
四、多措并举,提升乡村公路通达能力
1984年,依照国家体制改革政策,同德县六个公社改为六个乡,公社革委会更名为乡镇人民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全县公路交通建设的重心开始从干线、县城逐步向县乡和乡村道路转移。
这个时期,县工业交通局公路主管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陆续对谷芒、唐干、秀麻公路按照山岭重丘区四级标准进行了改建,重点处治了一些卡脖子地段,增设一批过水路面、涵洞、涵管和防护设施。对距离最远的河北公路,在进行全线整修改善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了克穆达垭豁坡陡弯急路窄、冬季冰雪封路、春天翻浆泥泞问题,以及赛欠沟多处简易木桥的维修加固问题和冬季淤冰漫道问题。
对秀麻公路江欠河公路桥实施了拆旧建新。该桥原为双孔木桥,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桥。经现场勘察,决定将旧桥拆除,新建一座现浇钢筋混凝土拱桥。为节约建设成本,县工交局公路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勘测设计,自己编制预算,自己管理施工,19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宁果公路(西久公路)王加乡至尕群段公路由省公路局按照平原微丘区三级标准建成后,解决县城连接宁果公路的22公里支线提升等级问题便摆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县交通部门的积极争取,省交通厅安排30万元,由我县负责实施,对同德支线按照三级标准进行修建,1985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同地区、同时期、同环境、同标准下的道路建设工程,省公路局每公里造价8.9万元,我县每公里造价仅为1.36万元。
1986年,对同德的公路交通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卡力岗黄河悬索桥和拉加寺黄河大桥双双建成通车,南大门、西大门相继打开,彻底甩掉了同德县“交通死角”的那顶老旧帽子。
从1987年开始,海南州工交局每年拨付我县10万元,分四年对县城至卡力岗黄河吊桥45公里公路按照山岭重丘四级标准改建,工程由同德县工交局负责实施。1990年秋季,工程全线竣工。
公路投资在逐年增加,但还是难以满足大量等外公路的达标要求。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就必须多渠道筹资,多条腿走路。根据当年国家政策,我们对斗后索公路,石藏公路,拉加寺公路,尕日干公路,科加公路,尕群公路,胡列滩公路,克日布公路,加日亥路等乡村公路,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方式,分期分批进行改建、整修、养护,取得了良好效果,公路落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截止八十年代末,同德县各种等级的公路(含部分未达四级标准的等外公路)总里程达到440公里。
写在后面的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德的公路建设事业,倚仗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在一锨一镐、一车一铲改变现状的艰难境况中,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和我的公路同事们,虽然没有让黄河第二湾的道路达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程度,但辛勤耕耘后的收获还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在同德工交战线摸爬滚打了十四年,我所在的单位由同德县计划科变成同德县工交科,再由同德县工交科变成同德县工交局;本人也从公路技术员成为工交局副局长,由副局长再到工交局局长,其14年的工作时长似乎挑战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古训,俨然成了“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其实,在公路交通岗位奋斗时间长短并不重要,修好路,架好桥,让牧民群众出行平稳舒心,让那些为同德经济建设奔跑的车辆快速安全,那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公务员应做的最重要的事。
时间一晃几十年。看看今天公路的投资金额、施工装备、等级标准,几乎无法和那些年代相比照。但我并没有妄自菲薄,因为今天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今天能登高望远,是因为站在了昨天的肩膀上。无论是昨天的成就,还是今天的辉煌,都是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政策力量、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换来的。
作为一个修路架桥人,能为改善同德公路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能在同德的每一条公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而感到无比自豪。我坚信,同德县通往富裕、繁荣、幸福的“高速公路”,必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越来越顺畅。
(注:本文使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德县通行的地域名称)
来源:赵志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