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之光Ⅱ看亮点】第二期:同德县激活良种牦牛示范园引擎效能 助力畜牧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同德县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发挥良种牦牛示范园引擎效能,聚焦园区建设、良种牦牛培育、产业协同发展、政策精准保障等关键环节出实招、做实功,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牦牛产业从“数量扩张”向“高产优质”跨越,为全县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建强园区“主阵地”,筑牢产业转型根基。一是升级硬件设施。投入118万元支农资金专项用于购置输精器械、保定架等专业设备,采购精补饲料170吨,新建配种点5处,全面优化育种硬件设施。二是推广科学技术。重点普及良种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全年开展培训20场次,覆盖牧民800余人次。采用科学育种技术后,新生牦牛犊平均初生重增加1.5公斤,成活率增至98%,成年牦牛出栏周期缩短3-6个月,每头牦牛为牧民增收超1200元。三是选育优势种群。持续引入、繁育优良种源,累计推广种公牛800头,推动本地牦牛向“生长快、肉质优、抗病性强”方向升级,进一步夯实同德特色牦牛品牌种源基础,直接带动养殖户增收160余万元。

激活集体“同心轴”,拓宽产业转型路径。一是构建多元合作体系。创新推广“良种牦牛示范园+村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牧户”利益联结模式,与28家牦牛养殖合作社深度绑定,明确园区提供技术、合作社组织养殖、企业对接市场的分工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有效降低牧民养殖销售风险。二是激活集体经济活力。推动7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融入良种牦牛产业链,通过入股园区、参与饲草种植、提供活畜交易服务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3768万元。三是实现牧民技能增收。常态化开展良种牦牛养殖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养殖能手围绕品种选育、饲料配比、疾病防治等内容授课,同时吸纳牧民参与园区管理,学习育种技术,推动牧民从产业“参与者”转变为“建设者”和“受益者”,实现“养殖+务工”双重收益。

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转型质效。一是打造种养循环。联动西久公路沿线饲草料基地,构建“饲草种植—牲畜养殖—粪便还田—饲草再种植”生态循环模式,牦牛粪便用于饲草基地施肥,减少化肥使用,保障饲草绿色有机。园区储备青储饲料既满足自身越冬需求,又供应周边养殖户,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二是搭建交易平台。建成占地50亩的活畜交易市场,配套牛羊专用栅栏、信息服务大屏等设施,辐射多省份,年交易量达11万余只。园区良种牦牛优先入场流通,既提升交易品质,又助力牧民“优畜优价”。三是推动产业升值。探索“养殖+加工”融合路径,开发牦牛肉干、牦牛奶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园区资源完成“同德良种牦牛”地理标志申请,通过举办农畜产品品销推介会、在消费扶贫展销推广中心设立特色牛羊肉销售点、依托江苏盐城和宝武援建力量,打通农畜产品稳定高效渠道,推动产业从“卖活畜”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织密保障“政策网”,护航产业转型进程。一是强化资金精准扶持。制定《同德县牛羊销售补贴方案》,将良种牦牛养殖作为补贴重点,统筹400万元专项资金对脱贫户(监测户)、普通养殖户实施差异化奖补,引导牧民转变“惜售”观念,推动良种牦牛早出栏、快出栏,加速产业循环。二是激发消费活力稳市场。秉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营”理念,向5个乡镇发放5500万元牛羊肉促销消费券,重点倾斜良种牦牛肉,既拉动终端消费,又打开本地市场,形成“消费促生产、生产提品质”良性互动。三是拓宽外销渠道拓空间。以园区优质产品为核心,组织企业赴西宁、江苏等地举办农畜产品推介会,专场推广同德良种牦牛肉等相关产品,累计达成交易640万元,成功打通外部市场,推动同德良种牦牛“走出青海、走向全国”,构建“生产有支撑、销售有保障”的产销格局。
来源:中共同德县委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