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本县聚焦>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同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推进同德县医疗 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2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推进同德县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

实施方案

 

 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和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根据海南州卫计局《关于推进海南州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南政办〔20178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通过医疗联合体内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的纵向流动,促进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改革工作,提高人才、技术等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引导患者在医联体内有序就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价廉、分级、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使整体医疗服务体系更加适应服务区域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以城镇和县域为重点,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发展医联体。

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结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的推进,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落实功能,统筹发展。坚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落实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注重责权一致,统筹兼顾医联体内的实际利益,实现双赢。医联体内各成员原来的隶属关系与投入渠道保持不变,双方在所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导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的权利与义务,开展纵向合作。

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县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预约诊疗、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和远程会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比例,通过派驻全日制医生、组建联合病房,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组建方式

(一)组建区域内县综合医院医疗集团。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由尕巴松多镇卫生院、巴沟乡卫生院、河北乡卫生院组建医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组建区域内县藏医院医疗集团。以县藏医院为主体,由秀麻乡卫生院、唐干乡卫生院、唐谷镇卫生院组建医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三)组建县域内医疗共同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服务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县乡村一体化新型管理模式。

(四)组建对口支援关系医联体。通过对口帮扶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与水平,组建跨区域、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合作关系,向乡镇卫生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开展长期性的对口支援工作,带动和提升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五)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二级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三、协作机制

(一)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制定本辖区医联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医联体可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

(二)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医联体内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功能定位,调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积极性。二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村卫生室根据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年底,要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纳入签约服务范围。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鼓励民营医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四、资源贯通

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

(一)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医联体内统筹薪酬分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医联体内二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牵头引领作用,针对区域内疾病谱查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派出医务人员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

(三)统一信息平台。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结合建立县乡村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贴近城乡基层,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医联体内探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卫计局要加强对医联体建设的监管,明确医联体组织管理和分工协作制度,牵头制定相关技术文件。发改局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农牧和科技局要会同卫计局支持临床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规划建设,促进医联体发展。财政局要按规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加强医保医疗服务监管,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三)加强舆论宣传。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