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同德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2-11-30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项目建设管理公开信息

同德县2021年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同德县2021年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推广首席:史瑞琪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推广研究员

科研首席:吴昆仑  青海大学青海省农科院   研究员

项目实施单位:同德县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项目实施时间:20211月至202112

联系人:马福成    手机号码:152******6120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二、总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四、团队建设

五、责任分工

六、进度安排

七、经费预算

八、效益分析

九、保障措施


同德县2021年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青稞是同德县种植业唯一主导产业,每年种植面积9万多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63万亩的58%。多年来,由于青稞品种杂而多,缺乏优质高效品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稞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缺乏青稞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种植青稞不但品质低下,而且种植效益也低,没有发挥青稞产业因有的效益。2020年全县青稞作物种植面积9.42万亩,单产165公斤,总产量1.5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只有4000万元。主要种植柴青1号、昆仑14号和昆仑15号等品种。近年来,同德县依托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高度重视青稞产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县青稞产业规模大而不强,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补齐短板。

(一)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种植比较效益低下,确保青稞面积稳定面临更大挑战

生产成本不断快速上升与青稞价格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种植青稞的微利性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矛盾更加突出。同时,青稞规模种植扶持力度不够,草害控制技术短板尚未根本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明显滞后。2020年,全县从事青稞产业的合作社有29家,开展青稞规模种植的家庭农牧场和合作社不到20家,100亩以上青稞规模种植面积仅1.65万亩。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足,仓储物流等产后服务能力薄弱,全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二)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转化与产业对接不紧,促进青稞科技推广应用面临更大挑战

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多,高产、高抗、高质的突破性品种匮乏,轻简化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集成研究有待加强。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特别是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不够,科技创新转化不能满足青稞生产发展的需求。

本项目统筹整合科研、推广、企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针对青稞生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青稞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广青稞粮草兼用新品种,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推广、辐射发展推动同德青稞产业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化,不断提高本县农牧民群众种植青稞经济效益。

二、总体目标

按照科研首席和推广首席结合同德实际确定的技术路线、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规程,县农技推广站协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500亩,基地采取选用良种、增施商品有机肥和推广施用生物农药、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精准作业、无人机喷施有机叶面肥、机械深翻绿色灭草和播前播后镇压等技术,以上技术在展示基地到位率要达到100%。并且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示范基地亩增施商品有机肥100公斤以上,提高示范基地的青稞品质,进一步提升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所生产青稞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基地经营主体的收入。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平均单产比非项目区域增产10%以上。示范基地完成观摩培训5次,其中迎接省级观摩团来同德县观摩1次、组织县级农牧民群众到基地观摩4次。全县完成高素质农牧民培训300人。

三、建设内容

根据同德县实际,确定青稞重大技术协同示范基地面积为2500亩,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一)采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精准播种技术。对2500亩示范基地在青稞播种期采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精准播种技术,达到青稞生长整齐,出苗率高,并能提高作业效率,防止发生重播、漏播。

(二)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青稞配方肥技术;在青稞生长前期,采用无人机喷施有机叶面肥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基地青稞品质。

(三)采取示范推广播前播后镇压技术。同德县青稞种植区属于旱作农业区,俗有“十年九旱”之称,特别是经常会发生青稞生长前期的卡脖子旱。青稞播前和播后镇压技术,提墒抗旱保苗效果明显。

四、团队建设

组建青海大学青海省农科院、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海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县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和两镇4个新型经营主体等广泛参与的5个协同推广服务团队,通过聚焦重点技术、集聚技术资源,探索农科教、产学研多方协同推广新 机制,形成推广合力,畅通技术成熟和落地通道,加快技术推广应用,用科技推动青稞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加快迈进。

(一)技术团队

技术团队由青海大学青海省农科院、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海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同德县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详见下表)

同德县2021年青稞协同推广计划技术团队名单及职责

区域

单位名称

姓名

职责

联系电话

备注

省级

青海省农技推广总站

史瑞琪

推广首席

135******9288

青海省农技推广总站

吴晓林

技术指导

13519754068

青海大学青海省农科院

吴昆仑

科研首席

13997276769

青海大学青海省农科院

姚有华

技术指导

15297098664

州级

海南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许生福

技术指导

130******9692

县级

同德县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松生满

项目法人

152******4888

(二)协作单位

同德县2021年青稞协同推广计划协作单位为省农林科学院。

(三)示范主体

在全县二镇一乡确定了4个新型经营主体为此项目的示范主体,分别是唐谷镇阿血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达隆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尕巴松多镇斗后言农牧专业合作社和秀麻乡老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唐谷镇阿血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各承担500亩的示范面积,尕巴松多镇斗后言农牧专业合作社承担1000亩的示范面积,共计建立2500亩示范基地。

五、责任分工

协同推广整体框架由科研首席带领的创新平台人员、推广首席带领的技术推广人员和我县技术推广应用人员等共同组成。其中:

科研首席的职责是:提出年度推广的主推技术规程,协同创新平台资源和科研资源,领导人员储备技术、展开实地指导,与推广首席密切配合共同确定技术路线以及各地的工作方案。科研首席依托单位的职责是做好必要的服务保障、必要的管理、组织相关资源保障首席及其团队、科研推广人员的工作。

推广首席的职责是:在科研首席形成主推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协同推广资源,领导推广团队和人员按技术规程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与科研首席密切配合共同确定技术路线以及我县的工作方案,在技术工作路线确定上拥有最终决定权。推广首席依托单位的职责是做好必要的服务保障,必要的管理,组织相关资源保障首席及其团队、推广人员的工作。

技术推广地区的职责是:形成具体协同推广方案并报批,组织区域内相关经营主体、技术人员和管理部门组成工作团队、提供技术推广必要的基础支撑、必须的管理服务、组织开展本技术的当地示范培训等工作。

六、进度安排

项目自2021年1月开始,用1年时间开展协同推广技术试点工作,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根据以上示范推广的3项技术实施的需要,开展实地调研,主要开展好定型技术规程、确定技术路线、遴选推广点、配置人员资金、做好物资准备,并搞好内部培训等工作,形成明确技术、明确团队和明确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展开技术试验示范等推广工作,并做好宣传培训等工作。配合厅科教处做好工作指导、检查和完成项目绩效考核工作。

3.总结阶段。试点工作结束后2个月内,完成项目工作总结,包括数据分析、技术模式及资金使用等。

七、经费预算

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全部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其中①采购昆仑15号粮草兼用青稞新品种5万公斤,单价5元/公斤,小计投资25万元;②采购有机叶面肥和无人机喷施叶面肥,面积2500亩,叶面肥补贴及无人机作业费 单价25元/亩,小计投资6.25万元;③北斗导航无人驾驶青稞精准播种,面积2500亩,机械作业费 单价20元/亩,小计投资5万元;④采购除草剂爱秀2500瓶,规格每瓶80毫升,单价26/瓶;苯磺隆2500袋,每袋5克,单价1元/袋。以上两种除草剂投资6.75万元;⑤机械化药剂灭草,面积2500亩,单价12元/亩,小计投资3万元;⑥观摩培训投资4万元,其中组织全县种粮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村社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基地观摩会4次,每次50人,共计200人;承担省级青稞重大技术协同项目观摩交流任务,人员50人,合计观摩培训共计250人。资金主要用于3×5米标示牌制作1.1万元(包括制作、运送及安装)、车辆租赁费、观摩餐费、编印培训资料横幅、观摩手册、项目审计费和制作标示牌等费用。(详见下表)


同德县2021年青稞重大技术协同项目投资预算表

序号

经营主体

名称

示范面积(亩)

合计(万元)

种子

自动驾驶播种

无人机喷施有机

叶面肥

除草剂

机械化药剂灭草

观摩培训费

小计

单价

数量(公斤)

小计

单价

数量(亩)

小计

单价

数量(亩)

小计

爱秀

苯磺隆

小计

单价

数量(亩)

小计

单价

数量(人)

小计

单价

数量(瓶)

小计

单价

数量(袋)

合计

2500

50

25

5

50000

5

20

2500

6.25

25

2500

6.75

6.5

26

2500

0.25

1

2500

3

12

2500

4

160

250

1

斗后言农牧业专业合作社

1000

10

5

20000

2

20

1000

2.5

25

1000

2.7

2.6

26

1000

0.1

1

1000

1.2

12

1000

2

阿血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500

5

5

10000

1

20

500

1.25

25

500

1.35

1.3

26

500

0.05

1

500

0.6

12

500

3

老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500

5

5

10000

1

20

500

1.25

25

500

1.35

1.3

26

500

0.05

1

500

0.6

12

500

4

达隆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500

5

5

10000

1

20

500

1.25

25

500

1.35

1.3

26

500

0.05

1

500

0.6

12

500


八、效益分析

青稞重大技术协同项目的实施,把协同推广作为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的更高形式,充分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用”各自优势,提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我县青稞向绿色种植和提质增效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应用优化我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增强青稞产业市场竞争力,使青稞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1、经济效益。建立青稞重大技术协同示范展示基地2500亩,按平均单产达到250公斤/亩计算,可年产优质青稞62.5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3.0元计算,可实现销售收入187.5万元,较非示范区新增单产25公斤,新增总产6.25万公斤,新增产值18.75万元。全程机械化生产:生产秸秆500公斤/亩,与柴青1号相比增产60公斤/亩,每公斤按0.4元计算,秸秆增收24元/亩;机械播种节约种子5元/亩;联合收获作业降损21公斤/亩,每公斤按3.0元计算,降损63元/亩;示范区全程机械化作业较非示范区可增加收入27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青稞重大集成技术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可大幅度提升我县青稞生产水平和青稞品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对推进同德青稞高效安全生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生态效益。通过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栽培管理,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科技在农业应用的贡献率。通过开展示范基地全程社会化服务,既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施肥、用药的水平,又提高了农民对农安全生产的意识,有效减少农民“乱用”、“滥用”肥料和农药的现象,既提高了青稞产量和品质,又保护生态环境。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和水利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宏观统筹和实践指导,与同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对试点工作情况跟踪服务,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参与协同推广的相关团队人员按职责分工要求展开工作。

(二)规范试点管理。协助省厅委派的第三方对协同推广工作进行绩效跟踪考评。县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要强化纽带作用,形成联通联动、协同推广长效机制。县上要从运行规模的合作社、有技术推广基础的基地、企业中规范遴选推广点。

(三)加快工作进度。今年是我县首次实施青稞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为适应农时节点展开工作,县农水中心与有关乡镇、经营主体,加强协调沟通,推进工作步伐。

(四)加强宣传报道。青稞重大技术协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发掘好做法好经验,并通过媒体展示宣传,助力有序推进试点和扩大技术效应。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