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17-08-3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民政信息公开 |
同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同德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
为了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同德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将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从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牧业的转型与升级,同德县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人事司《关于开展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6]82号)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试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商建字[2016]17号)等文件精神,参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同德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通过同德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推动信息服务、物流、冷链、仓储、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牧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环境;提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大力培育农牧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探索农畜产品、农牧业生产资料、休闲农牧业等不同类别农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构建融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新型农牧业流通体系。
2、基本原则
(一)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和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协作统筹,建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培训人才,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将电子商务作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同时做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中长期规划,打好基础,分步实施;以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新推动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造传统商业业务流程,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充分整合现有的设备设施、流通节点、市场平台等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和资源共享,同时围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环节,充分利用整合后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应用等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典型引导和示范效应,形成推广机制。
(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德县区位优势显著、农牧资源丰富,因此要立足资源禀赋,选择好、利用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
三、工作目标
(一)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构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二)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拓宽农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农牧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为农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的空间。加强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硬环境方面,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区宽带普及率,加强农牧区公路建设,提高农牧区物流配送能力;软环境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做好贫困人群的扶贫和脱贫,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四、工作任务
为合理配置资源,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同德县将以公开招标方式引入具备丰富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经验、并有能力针对同德县特色产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优质实施主体,从而在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牧产品网络销售、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截至目前,同德县私营业主发展较好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1家,同德县彩虹电子商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13日,注册资本200万元, 是一家集网上销售、工艺品;预包装食品;烟草制品;二手车咨询;房屋出售及出租咨询;文本装订;写真喷绘;数码快照;平面设计;办公用品等多领域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现有正式职工14名,公司已于同德县城十余家超市签订合作协议,提供网上买卖送门服务,已初步建成网络平台及物流,为后续电商的大力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德县要在2018年项目周期内基本建设完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1.建成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是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核心和载体,应具备包括线上线下融合、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支持、培训孵化、产品对接、品牌建设、网络推广、金融信用和其他衍生增值服务等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职能,引领同德县电子商务发展形成典型特色和区域优势。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办公区域建设,主要设立办公区、创客中心、培训中心(可租赁)、会议室等,并对办公场地以及展厅进行装修设计,购置办公设备;二是产品形象展厅建设,主要包括综合宣传区、旅游体验区、电商展销区、摄影服务区等。
2.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在全县2镇3乡73个行政村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到2018年底,乡镇做到全覆盖,行政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且每个站点月代购代销等(包括代购代销、代存代缴等)金额达到2000元以上。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要充分利用农村商店、村民活动中心、村民自住房等已有资源形成固定的经营场所,场地要位于网络已覆盖的村民日常活动集中区,为农牧民提供便利的电子商务服务。一个行政村建设服务站点的个数不超过一个,已有企业服务站点的,要合并建设。配备1名及以上专职人员,且参加过相应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各项服务功能,能够对所在服务区域的农民的需求和生产进行摸底统计。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诚信经营,对各个电商平台开放,不能仅为一家平台服务。服务站应定期向县级公共服务中心报送有关信息,并建立日常网络安全管理、考勤、假期管理、货物配送管理等制度。
(二)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建设
1.培训目标。由运营主体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不断优化培训内容,不断尝试培训模式,建立全面的、持续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电商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1)定期开展农村电商公共宣传,针对政府、企业、农牧民等提供基础普及性的公开、免费培训,同时在网上开展电商基础普及性免费培训;(2)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机制,针对有电商创业需求的农村青年提供增值培训;(3)针对已培训人员跟踪服务,提供辅导、孵化等定向服务,并定期统计从业及创业人员运营情况。牧区争取实现藏汉双语培训,基础普及性培训和增值培训累计达到5000人次以上。
2.培训内容与效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对政府机构、涉农企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农民等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实操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培训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残疾人等,引导他们在网络上创业就业。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或省级贫困户要做到应培尽培,培训率达80%及以上。培训工作对带动就业和创业的成效要在青海省内所有示范县排序中,处于前60%以内。在具体的培训内容设计中,针对不同对象安排不同师资力量进行培训,课程主要涉及电子商务政策与知识、电子商务创业经营、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电子商务从业操作、电子商务经验分享、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六大内容。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运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使培训学员可以较熟练运用多种电子商务运营方式和方法。重点解决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如店铺活动、付费推广、店内优化等)、企业入驻电商平台等农牧业电子商务实践问题,同时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线上购销的兴趣,熟练掌握线上购销技能,并带动周围人群广泛参与线上购销。
(三)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整合邮政、各大快递物流公司,成立专业的物流主体,负责从县到村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农村物流仓储中心、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及农村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商市场化物流解决方案。
1.县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建设。整合县域现有的物流资源,力争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县级农村电子商务仓储及物流服务设施,真正成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中心枢纽,为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奠定基础。到2018年底,做到从县级物流仓储中心到村级网点3-7天完成配送物流快递。
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基础,结合邮政、快递等现有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交通运输部门的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各种运输资源,解决物流服务在农村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特别要解决农产品上行的困难。到2018年底,物流快递企业的乡镇覆盖率达到70%,且为所有村级电商服务点提供服务,与村级电商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同德县特色有机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快应用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紧密的供应链条。通过引入、整合、培育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商,促进农畜产品标准化、分等定级、包装、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产品提供品控、溯源、品牌培育等服务,提高农村产品的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带动农牧民增收。主要完成下面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建设农产品开发体系。让农产品能实现在线化、互联网化、品牌化;建设农产品品质管理体系,通过集中仓储加强产品品质监控。二是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健全“一村一品”基础数据库,记录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检测、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设置系统预警,并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电话等途径发布信息,增强公众对产品的认可,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三是做好农牧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基础工作。鼓励农产品企业按照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农产品等级划分、包装、物流配送、流程规范等质量规范和质量追溯要求。鼓励支持快递企业制定适应电子商务寄递需求的定制化包装、专业化服务等规范。
(五)农村电子商务营销体系。积极探索农村产品网络销售,并在商业模式、网络销售额、促农增收等方面形成初步成果。
1.对辖区内农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包括生产面积或产量、上市时间、质量和技术水平、传统销售渠道及比例、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农牧产品电商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形成基本情况档案或报告等。
2.建立专业团队为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农村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提供品牌注册、品牌培育、分拣、包装、检测、网络营销策划等服务。
3.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电商平台,极大地发挥口碑营销与网络传播效应,低成本孵化同德县包括牛羊肉、酸奶、酥油、冬虫夏草、青稞挂面等在内的一批绿色、有机和具有地理标志的地方名特优农牧产品,让它们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千家万户。
4.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电商平台和窗口。同德县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景观,拥有较为丰富的农牧业、矿产、水电、野生动植物和旅游五大优势资源。全县共有天然草场563.5万亩,年产牛羊肉约8800吨,羊毛约740吨,牦牛奶约7830吨;现有耕地10.07万亩,适宜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正常年份,小麦单产每亩约340公斤,青稞160公斤、旱作油菜55公斤、水浇地洋芋2500公斤、露天洋芋1400公斤左右;已探明的矿藏有汞、金、钨、锑、鸡血石等14种;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天然药材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等10余种,虫草年产量约3000斤左右;同德县又称宗日文化之乡。以古老黄河为人文背景,以闻名中外的宗日文化为基调,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宗日文化艺术节”。宗日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宗日遗址,宗日遗址位于我县巴沟乡团结村附近,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境内还有规模恢弘、幽静神秘的石藏、拉加、赛力亥三大宗教寺院,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或创新模式,围绕同德县特色文化、特色产品建立统一的休闲农牧业线上推介、销售、服务平台和质量监督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线上直销,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城乡互动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五、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7年5月1日—2017年6月30日)
1.调查摸底、掌握基数。对各乡镇,特别是贫困村、贫困户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基本掌握各乡镇种养殖数量、经济产品、交通状况、网络覆盖、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点等基本情况,为开展电商进农村工作奠定基础。
2.广泛调研、听取意见。通过外出调研、企业座谈等形式深入探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相关做法,汲取已实施示范县地区的经验教训,了解实施示范县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内容、运营方式,为我县示范县建设工作提供充足养料。
3.完善方案、提供指南。根据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有关规范、考核标准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及各地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工作程序、目标任务、建设要求、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为示范县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4.正式启动、大力宣传。召开同德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动员大会,正式启动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宣传页、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文艺表演、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力宣传“电子商务进农村”具体政策、业务流程以及推进情况等,达到家喻户晓的宣传效果。
(二)重点实施阶段(2017年6月1日-2017年11月30日)
按照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规范要求,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示范县建设实施主体,完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镇3乡73个行政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建成物流仓储设施,配齐运营及物流团队并高效运营;建立与知名电商平台的链接,通过广泛宣传最大范围推广我县特色产品;建立电商信息统计报送体系,及时完整准确报送电商运营信息;完成农村宽带、移动宽带普及工作,全县行政村宽带(含移动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开展各类电子商务人员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
(三)项目中期自评阶段(2017年12月1日-2018年6月30日)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试行)和工作指引(试行)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已实施的建设项目、运营及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汇总,查找不足,认真总结,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资金用到实处,建设成果达到预期。
(四)整改提升阶段(2018年6月1日-2018年12月30日)
针对全县上一阶段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形成整改方案。对基础条件较弱、实施进度、实施效率、实施质量较差的环节进行重点整改提升。建设完成73个行政村服务点全覆盖工作,继续开展各类电子商务人员培训3000人(次)以上。较好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率达到20%以上;农副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网络销售额形成一定规模,且同比增长30%以上的目标。
(五)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
依据商务部、财政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省级考核评估办法,归档汇总工作资料,充分展示工作成果,迎接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的考核验收。通过两年的建设,真正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应用基础,切实达到农村电商促进同德县经济繁荣、企业增效、方便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增收的目的。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同德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县长任组长,业务主管单位局长任副组长,各乡镇长、财政、扶贫、国税、地税、审计、农林环保、人社、国土、住建、交通、市场监管局及各商业银行、通讯公司、邮政公司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工作,负责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工作推进、检查考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由发改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综合事务的组织协调及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
(二)强化资金管理。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5]256号)及《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商务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青财建字〔2014〕1960号)等规定,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强化政策扶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同德县地理、产业、人才、发展基础等,统筹谋划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路、重点、措施,研究出台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政策,在项目、土地、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每年地方配套资金不少于100万元,用于支持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责任保险等模式。三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日常管理制度、工作推进制度、监管制度、考核制度等,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强化信息公开。网络公开综合示范工作方案、资金与项目管理制度,并同时设立征求意见窗口或纪检、审计举报窗口。及时在网络公开已经确定的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确定财政扶持该项目的政府决策文件、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和要求、项目承办单位名称、扶持资金额度、完成时限、绩效目标、承办单位责任人等,并每月更新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设立征求意见窗口或纪检、审计举报窗口。
(五)强化督促落实。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督查考核组,制定和完善相关督查制度,定期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收集信息,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督查,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通报会,集聚合力,共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顺利开展。
七、责任落实
县发改局会同县财政局、县扶贫局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各乡(镇)、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头作用,全面整合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资源,积极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确保示范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政府门户网站要设立综合示范工作政务公开专区,及时公开综合示范工作方案、决策过程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相关部门要设立征求意见和纪检、审计举报窗口,公布监督电话,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