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103000000/2024080100000957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4-07-2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同德文件 |
同德县农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农牧业产业化提质升级,促进农 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立足我县农牧业资源禀赋 和产业发展实际,按照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要求, 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贯彻中央、省委、州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县第十六 次党代会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创 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突出资源优势,以建立健全牦牛产业链为主线,全力创 建我县中国良种牦牛繁育示范县,立足绿色有机资源禀赋, 强化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弱项,补齐农畜产品加工滞后短板, 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现 代农牧业体系,构建农牧民共同富裕利益联结机制,开创生 态宜居、生态高效的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打造高 原、生态、绿色、有机农牧业现代化样板,率先在全州实现 农牧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贯彻“两山理论”和“三个最大”
重要指示,统筹全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畜产品供给能力, 加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保护与建设,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优先,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草定畜、种养结合、草畜联 动,坚持“管出来”与“产出来”并重,构建绿色动物防疫 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村集体合作社经营的经营模 式,增强统的功能,扩大规模经营。精准把握发展潜力、发 展出路在科技原则,以生产效率为核心,大力推广动植物优 良品种和病虫害生物防控、信息化技术及智能化设施,用先 进技术与设备提升农牧业、加工业水平,探索一二三产融合 发展及利益联结机制。
(三)坚持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 主体,坚持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发展路径,科学判定农畜产 品产销对接区域、消费群体,优化农畜产品市场布局,引导 资源要素向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品种选优集聚,增强农牧 业发展活力与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扶持能够带动农牧民共同致 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制度健全、管理民主、统一 经营、统一分配的脱贫村后续产业发展、良种繁育基地、村 集体经济组织、整村推进示范村、良种肉牛基地、专业村, 扶持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联 农带农能力强、加工工艺优良、产品优销售畅的农畜产品加 工企业。
三、主要目标
(一)绿色兴农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推进绿色有机农 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任务,积极推行“有机肥+N”替代减量模 式,扎实开展全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实施畜禽粪 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和牛羊绿色生态养殖,为打造绿色有机农 畜产品输出地样板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质量兴农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藏羊、牦牛、青 稞、油菜、饲草五大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农牧业各类生产 标准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建设, 持续推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建设。
(三)品牌强农取得新成效。 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 略,立足高原“天路飘香”农畜产品品牌,挖掘文化内涵, 增强文化创意,积极培育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 乳制品等农畜产品品牌,不断强化“两品一标”认证。进一 步提升了“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农畜产品品牌效应 和影响力。
(四)谋划绿色发展新篇章。按照州委十四次党代会打 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样板区的决策部署,明确以“提 质、增效、补链、扩输”为路径,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 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 式,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 效供给,加快推动农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 革,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样板 区。
三、功能定位与区域布局 (一)功能定位
将全县农牧业建成全省循环农牧业发展先行区、全省绿 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青南农畜产品集散中心、青 南最大的优质全株青饲燕麦饲草基地,率先在全州创建草地 畜牧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区和整村推进循环农牧
业示范区,完成草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转变。
(二)区域布局
根据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生态类型、气候特点、 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围绕四大区域重点发展牦牛、藏羊、
饲草、青棵、油菜五大支柱产业,按照“一区、两园、三带” 的区域产业布局,挖掘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谋划 发展产业,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的新格局。
一区:城郊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区。构建农畜产品产业链、 价值链、利益链融合机制,依托城郊扶贫产业园加工企业设 施设备和牦牛肉、牦牛乳、藏羊肉、青稞、油菜等优质资源, 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校、加工企业力量,以产品开发与产品利 润挂钩提成的方法,或以开发产品占企业股份的形式,开发 老人、孕妇、儿童、高端人群保健食品和即食食品。开辟冷 鲜肉、冻鲜肉营销网点,推行产地屠宰、销地分割加工的营 销模式,占领销地市场。开发动物附产品加工技术、加工工 艺,提升副产品增值空间。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制度,培 育合作社联企业、企业带合作社联结机制,探索二次分配机
制。
两园:围绕牦牛产业,创建集养殖、加工、交易、冷链、 物流等为一体的同德县现代畜牧产业园;围绕蔬菜、水果产 业,创建集种植、休闲观光、采摘等为一体的同德县生态农 业观光园。
三带:依据全县自然地理条件、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 将农牧区划分为河黄谷地高效种养产业带、中部循环农牧业 产业带、南部有机畜牧业产业带三大区域。
——河黄谷地高效种养产业带。本区域包括巴沟乡22 个村。该区域坚持种养高效的发展方向,饲养良种肉牛、生 猪、肉羊,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杂交油菜、豌豆、马铃薯。 高效养殖以西门塔尔杂交肉牛、牦牛藏羊肥育养殖,培育生 猪专业村。高效种植以早熟全株青贮玉米品种、杂交油菜种 植为主,培育豌豆、马铃薯等“一村一品”专业村。承接中 部循环农牧业产业带、南部有机畜牧业产业带出栏畜育肥, 推广高效养殖、高产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 作社)建设,实现养殖粪污资源化全利用。
——中部循环农牧业产业带。本区域包括唐谷镇17个村、 朵巴松多镇16个村。该区域坚持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 环利用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耕地优势,扩大饲草种植规模, 形成草畜联动的畜牧业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舍饲半舍 饲比重,构建7个月草地放牧、5个月舍饲半舍饲的“七五 饲养模式”。加大股份制合作社改造力度,全力推进全域“达 隆模式”,实现“四个百分百”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巩固生
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成果。持续推动母畜产后羔羊补饲技 术,提升母畜周转率,提高羔羊牛犊出栏率,形成循环利用 高效繁育模式,努力创建“产业强镇”示范镇和“一村一品” 示范村。
——南部有机畜牧业产业带。本区域包括河北乡10个 村、秀麻乡8个村。该区域坚持生态优先、草地放牧、草畜 平衡发展方向饲养牦牛。以传统的草地天然放牧为主,打造 原生态牦牛产业,着力提升牛肉品质,做好良种牦牛繁育基 地,加快有机绿色认证步伐,形成独特的牦牛品牌。依托村 集体合作社建设牦牛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增草、增料、增温 及适度规模、适度补饲、适时出栏,三增三适”养殖方式,
提高牦牛母畜比例、出栏率、繁活率,压减非生产畜,提高 圈窝种草质量效益。
四 、实施步骤
第一步:打牢基础年(2022年)。围绕绿色饲草料种植加 工、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和标准化养殖、加工、交易、物流、 种植业等重点内容,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活畜交 易市场、牦牛藏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饲草料加工示范区、 智慧农牧业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的牦牛藏羊产业园和生态农
业观光园的升级改造任务。
第二步:示范创建年(2023-2024年)。实施好牛羊产品加 工示范区、仓储冷链物流区、牦牛藏羊良种繁育基地、牦牛 藏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同时,引进企业入驻园区,并按照 产业运作模式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基础设施完工后立
即投入生产运营。同时,在全县筛选10个左右的农牧业专 业合作社,重点予以打造。加大技术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重点围绕繁育、加工、运营、销售等环节,培育引进人才团 队。
第三步:辐射带动年(2025年)。针对饲草、养殖、加工、 物流等生产运营总结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查缺补漏、凝练经 验、优化模式,形成一整套推进绿色有机畜牧业发展的体制、 机制、办法、模式。综合制定辐射带动方案,围绕促进生态、 生产、生活“三生”共嬴,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专业 化“四化”一体目标展开辐射带动,并对示范推广的经验进 行进一步凝练、纠偏、巩固和熟化。
四、重点任务
(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集养殖、牛羊交易、 屠宰场、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同德县现代科技畜 牧产业示范园。全面推广牦牛藏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产业园辐射牦牛藏羊养殖达到35万头只以上。到2025年, 牦牛藏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质量 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新增绿色有机认证牦牛藏羊产品 达到10个。全县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牦牛藏羊养殖基地28个, 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以上。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条 件,新建办公用房、实验室及配套实验设备。改造升级现代 设施农业示范园1个;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土地 整理、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体系建设,提高高标准 基本农田比重,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加
快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团结渠为重点,基本 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的灌溉体系。
(二)牛羊产业“良种工程”。加大牦牛良种补贴和能 繁母畜补贴试点力度,在保持原有牦牛良种繁育的基础上, 建设育、选、繁、推一体化牦牛良种繁育场和良种繁育基地。 建立由畜牧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农牧民专业户共同组成的牦 牛繁育队伍。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为主攻方向,以改良品质 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化水平为核心,加强牦牛良种繁育技术 体系建设,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牦牛品种资源和野血牦牛的遗 传资源,加强牦牛品种选育、牦牛性能测定工作,提升牦牛 品质,实现种公牛服务的市场化、信息化、系列化。建立优 质种公牛信息库,纳入“互联网+牦牛”数据管理系统,实 现良种牦牛品种育、选、繁、推的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健 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登记的规模和品种。稳 步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推进标准化养 殖“十配套”工程,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牛羊棚舍、移动式 畜圈、饲草料加工储藏、动物防疫等设施。到2025年,建 设千头良种牦牛基地18个,千只藏羊基地10个,牦牛良种 率达到95%以上,母畜比例达到65%以上,商品率达到65%。
(三)肉牛产业“扩繁工程”。充分发挥巴水乡气候温 和、光热条件适宜种植优质青贮玉米、适合饲养西门塔尔杂 交肉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逐步将巴沟乡建成 海南州良种肉牛繁育基地。采取分散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 加大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现有西门塔尔杂交肉牛
(母牛)档案,制定管理制度,编制家庭养殖、规模养殖规 程加强饲养管理,加大疫病防控,提高防疫质量,到2025 年,全县肉牛养殖规模达到3万头以上。
(四)饲草产业“振兴工程”。围绕饲草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产业园标准化饲草种植,统一推广播种适宜当地气候环 境和牛羊饲喂的优良饲草品种。依托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 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在唐谷镇、尕巴松多镇打造集中连片 绿色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实现“种草→养畜→畜粪→有机肥 →饲草地施肥→养畜”的良性循环。按照“补短板、强产业” 的原则,加强与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的合作,新建改造饲草料 加工厂,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绿色饲草料加工基地, 培育扶持饲草料加工企业开展绿色饲草料产品生产。进一步 完善“草畜联动”模式,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保障体系,解决 牦牛藏羊舍饲及半舍饲饲草及营养需求,加快推动粮改饲及 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促进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切实增 强饲草供应和贮备能力,为全县、全州乃至全省打造模板、 树立典范。到2025年,新扩建5万吨的青干草草产品和2 万吨牛羊精饲料加工厂加工厂1 处。
(五)特色种业“提档工程”。以尕巴松多、唐谷两镇 和巴沟乡河谷地区为主,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农 田建设,培育特色种植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种植业基地。 扩大马铃薯、油菜、小麦、青稞、玉米、蔬菜、林果、豆类等 新型轮作、间作,提高农田内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重点打造 巴沟乡下巴温棚蔬菜种植基地,种植、休闲观光、采摘等为
一体的同德县生态农业观光园。到2025年,全县建成特色 种植业专业村15个,特色种植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建立 万亩青稞基地1个,千亩油菜基地1个,百亩展示田10个。 在省外及西宁打造集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畜产品 专卖店直销店10家。
(六)加工产业“破冰工程”。 立足我县丰富的牛羊肉 资源,以高原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为品牌,积极鼓励、 引导和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在做 强做优做特肉食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做文章、树品牌,配备 预冷、保鲜、冷冻、分割及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等设施设 备,不断完善从种畜繁育到规模化养殖、畜产品加工、物流配 送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体系。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手 工作坊、乡村车间,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 务链。积极推进畜禽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利用, 推动副产物循环利用,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 到2025年,引入牛羊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熟肉制品加工设备, 熟食制品生产设备,年加工牦牛肉1200吨,藏羊肉500吨。
(七)经营机制“创新工程”。推行“资源变资金、资 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资本运作机制。五乡镇各选2-3 个试点村,整村推进“草畜平衡、资源整合、分类组群、划 区轮牧、劳动力按技能分工、报酬按股份红”的股份经营试 点,组织制定合作社章程,健全合作社管理制度。唐谷选择 5个村集体合作社,整村推进“七五饲养模式”;尕巴松多 镇选择5个村集体合作社,整村推进“高效繁育模式”,藏
羊两年三胎比例达到50%,牦牛一年一胎比例达到70%,将“七 五循环模式”“高效繁育模式”制定成技术规程,形成标准, 全面推广。巴沟乡培育2个生猪专业村,制定专业村标准化 生产规范与管理制度。
(八)有机绿色“品牌工程”。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大力培育具有高原特色同德特点的农畜产品品牌,立足高原 “天路飘香”农畜产品品牌,挖掘文化内涵,凸显民族特色。 按照发展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坚持产地认定河产品认证 相结合,以牛羊肉、饲草等优势产品为重点,打造具有同德 特点的地域品牌、特色品牌河绿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 占有率。打造一批“乡字号”和“土字号”同德特色产业。 加快有机认证步伐,开发有机农畜产品,走绿色有机、品牌 增收、高端市场路子。强化品牌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农展会、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博览会、品牌商品推介会等载体,提升品 牌的对外宣传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九)万众创业“人才工程”。搭建农牧区创业创新平 台,农牧业产业园区、农牧业生产基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等为载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牧科技特派员、返乡农牧 民等创新创业。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采取分段集 中培训、参观考察和生产时间相结合,开展农牧民素质提升 行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 农牧民。全面推行县乡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建立农技人 员服务基层机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柔 性引进一批现代农牧业建设紧缺人才,着力培养一批“乡村
工匠”“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和熟悉种植、养殖、 生产管理人才。每年培训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不少于300人。
(十)便捷高效“科技工程”。始终把科技创新贯穿于 农牧业生产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 栽培、农田深耕深松、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先进农 技应用、牛羊高效养殖等农牧业技术。探索建设“光伏+农 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北巴滩光伏园区项目,规划建 设牧光互补的农牧业示范园。推进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 设和运用,完善农牧业生产管理、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设。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畜出村进城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 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培育产业特色明显、设施齐全、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畜产品物流运营主体,加快发展订 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县政 府全面负责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牧业发展水平绩效考 核,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打造 示范样板。将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实行县统筹、乡 负责、部门支持的目标责任制。
(二)政策支持。县本级财政资金、援建资金向农牧业 现代化建设倾斜。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县上 规划建设内容纳入上级部门计划范围。优先安排涉农建设用 地。制定大学生返乡创业、购买科技服务相关政策。优先布 局农牧业水电路网暖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扶持。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利用小额信用贷款、产 业带动贷款、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贷款等金融产品,拓展融 资面。发挥县农牧业信贷担保部门职能,增大担保资金池额 度,拓展融资面。县本级财政对重点领域建设贷款给予贴息 扶持。争取国家保险资金投入,实现牦牛、藏羊及大宗作物 保险全覆盖面。
(四)人才支撑。通过人事、农牧等部门人才培训及新 型职业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重点培养龙头 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牦牛产业发展带头人、 产业经营经纪人、产品营销引路人等本土人才,引导和鼓励 县、乡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结对帮扶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指 导、咨询服务务。设立牦牛科研专项扶持资金,培育本土人 才,鼓励联盟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对来我县服务牦牛、藏羊 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给予特殊鼓励。
(五)宣传引导。及时总结脱贫村后续产业发展、良种 繁育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整村推进示范村、良种肉牛基 地、专业村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 经验,为全县农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组织干部 群众到示范区学习、到示范点观摩。总结基层先进人物先进 事迹,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 氛围。
同德县农牧和水利局
2022年4月21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